「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,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。
他的衣裳垂下,遮滿聖殿。
其上有撒拉弗侍立,各有六個翅膀:用兩個翅膀遮臉,兩個翅膀遮腳,
兩個翅膀飛翔;彼此呼喊說: 聖哉!聖哉!聖哉!萬軍之耶和華;他的榮光充滿全地!
因呼喊者的聲音,門檻的根基震動,殿充滿了煙雲。
那時我說:禍哉!我滅亡了!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,
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,又因我眼見大君王─萬軍之耶和華。」
(以賽亞書6:1-5)

罪人不能直接見上帝的面,見了必死無疑,因為上帝全然聖潔。出埃及記33:20耶和華對摩西說:「你不能看見我的面,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。」就像眼睛無法直視太陽光,多看幾秒就會瞎眼。

敬拜,我們在乎誰?

然而,敬拜朝見上帝,我們沒有像以賽亞「完了!我死定了!」的感覺。「見上帝的面」對現代基督徒而言,就是星期天「去」教會,稀鬆平常的一件事。如果敬拜「節目」內容安排豐富,講員講得精采,讓我們感到滿意,這就是不錯的敬拜了。其實,我們不太關心上帝是否就在敬拜當中,我們只在乎自己在敬拜中有收穫,或得到抒發自己的機會。換句話說,我們關心的是「我」。我們不但不像以賽亞覺得自己要死了,反而越來越追求 High 的滿足,上帝似乎不在場。試問:在敬拜中我們見到了誰? 若我們真明白上帝就在其中觀看我們如何敬拜祂,我們 High 得起來嗎?敬拜是否讓我們置之死地而後生、靈命煥然更新、受到激勵得以面對世界的挑戰?

「不要懼怕!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,是關乎萬民的。」(路加福音2:10) Have no fear; for truly, I give you good news of great joy which will be for all the people.( 取自Basic English Version ) Fear 這個字在英文聖經出現九百多次,有引起本能上驚恐的意味。牧羊人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看見報信的天使,本能反應是驚嚇。前一節經文說:「有主的使者站在他們旁邊,主的榮光四面照著他們…」(路加福音2:9)夜間的大亮光加上天使,任誰也沒看過這樣的景象,太不尋常了。天使看到牧羊人嚇壞的表情,才會說:「不要懼怕…」。很多基督徒從未見過主的榮光,更沒機會被嚇到。為什麼是牧羊人看見主的榮光?為什麼不是王宮裡的達官顯貴?牧羊人是當時社會地位最卑微的,上帝的獨生愛子降世,第一個選擇告訴做卑賤工作的牧羊人,表示心裡卑微的人,上帝最願意與他們親近。 我們若從沒在敬拜中被上帝的榮光「嚇到」,是否意味我們未曾謙卑虛己來到上帝面前?

「戰抖」?

「敬畏上帝」在英文聖經中用的是 the Fear of God - 畏懼上帝。詩篇96:9「當以聖潔的妝飾敬拜耶和華;全地要在他面前戰抖。」 O give worship to the Lord in holy robes; be in fear before him, all the earth. 「戰抖」= 戰兢+發抖,也就是嚇到全身顫抖。為什麼在上帝面前要戰抖?因為敬拜的人知道他們在拜誰。21世紀人類在科技上的成就遠遠超過以往,以前不可能的事情(飛機、行動電話、網路、視訊…)在今天看來變成理所當然,好像再也沒什麼事情能讓人目瞪口呆。我們沒辦法體會:只要看見上帝一眼,就算是一剎那的瞬間,我們都不得不俯伏下拜。使徒行傳9:3-4使徒保羅往大馬色的路上,「…忽然從天上發光,四面照著他,他就仆倒在地…」。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,誰能與祂相比?除非我們像以賽亞體認到自己的渺小:「看哪,萬民都像水桶的一滴,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塵…」(以賽亞書40:15),否則我們不會明白,為什麼我們見到上帝時要戰抖,覺得自己要滅亡。

還是很難想像?試回顧去年3月11日發生的日本大海嘯,新聞播放滔天海嘯席捲而來,堤防、房屋、船隻、汽車…無一倖免,人更是想跑卻跑不了。看到海嘯吞噬萬物的畫面,誰能不戰抖?

難以體會的敬畏感

個人主義高漲的世代,以「我」為主的價值觀橫行,現代教會盡量不讓畏懼感產生,因為它與「自我肯定」與「接受自己」互相牴觸。不過,我們的最高價值觀若來自「我」,豈不是與世人無異嗎?身為基督徒,不就是願意順服上帝這位至高者嗎?若了解祂的意念遠超過我的意念,就會明白祂要我們敬畏祂、遵守祂的話語,不是為了控制我們,而是為了愛我們、讓我們遠離罪惡,與祂更親近,明白祂對我們人生的計畫。

神學家巴恩斯(Albert Barnes)說:「神聖的畏懼在信仰裡面是一項重要原則。」一位牧者透露對自己教會青少年的憂心,這群參與敬拜事奉的青少年並不敬畏上帝。為什麼?當基督徒抱持消費心態,導致敬拜走向「節目化」甚至「娛樂化」,認為既然我「去」教會,教會就應該滿足我的需求,如此一來青少年很難從敬拜事奉中體認上帝。青少年熱衷現代音樂,熱衷練習樂器,醉心表達自己,卻對查考聖經興趣缺缺,把事奉當成展現舞台,結果在台上呈現的,是「我」。會眾很難透過事奉者看見上帝就在敬拜中。

美國芝加哥大學宗教歷史系教授馬提(Martin E. Marty)說:「敬拜應該殺死我們」。敬拜應該抗衡現代文化的習性:就是把「上帝」與「敬拜」當做商品。敬拜娛樂化,就會偏離上帝越來越遠,而且越發想討好人。

如何發自內心敬畏上帝?

「眾百姓見雷轟、閃電、角聲、山上冒煙,就都發顫,遠遠的站立, 對摩西說:求你和我們說話,我們必聽;不要神和我們說話,恐怕我們死亡。 摩西對百姓說:不要懼怕;因為神降臨是要試驗你們,叫你們時常敬畏他,不致犯罪。」(出埃及記20:18-20)

上述經文告訴我們,以色列百姓受不了聽見上帝的聲音。在教會裡,什麼樣的聲音代表上帝?我們所選用的敬拜音樂有沒有傳達深遠、浩瀚、具穿透力、令人肅然起敬、心生敬畏的聲音,使人專注不作他想?音樂對靈命、品格有著強大的影響,當音樂聲音形成引人敬畏的環境,其影響力可勝過訓誡與教導(尤其對青少年)。

到底為什麼需要懷著敬畏的心到上帝面前?除了上帝對祂的兒女如此要求,終極目的,是要我們「時常敬畏他,不致犯罪」。這句經文彰顯的是上帝對我們至深的愛:不致犯罪,遠離罪惡的轄制,過著活在真理中得以自由的日子。(待續)



不久前,約八十萬人聚集在101大樓附近,一起看煙火跨年,我們很"正式"地進入了2012年。去年年底八場的聖誕音樂佈道會,從同工到團員,每個人都累翻了。但相信這是一種甜蜜、滿足的累,因為我們不但見證到聖靈的動工,同時也發現所到之處,聽眾非但喜歡古典音樂,而且產生強烈的共鳴。許多音樂系師生發現到---原來我們所學的居然可以如此被上帝所用!下面是從不同場次所挑選的幾則聽眾的感言,跟大家分享:

◆ 每每聽到人在苦難中才找到堅定信仰,讓人不勝唏噓,但也讓人感動因為最終他們能安然的走完旅程
◆我是一位律師,第一次參加音契的活動,透過音樂及投影片文字的見證,尤其在配上神的話,簡直令人噴淚,
 直呼怎麼沒多邀請些朋友及親人來。相信這樣的方式,是一種沒有壓迫式的傳福音,但卻讓人無拒絕---耶穌。
 真是精采無比的生命劇,願神賜福音契
◆ 音樂,人聲…..今日是我43年來最震撼的一天,彷彿讓我置身於敬拜讚美的莊靜肅然榮耀中,澎湃,激昂生命,
  榮耀,尊貴
◆心裡不斷的悸動,這就是兩手空空時才能得到神的恩典,神的大能是如此的奇妙及完美。感謝主,第一次參加
 這樣的音樂會,非常感動
◆ 感謝你們的生命見證,投影片中每句話都打動我們心。我生命正陷入低谷中,但藉著你們的音樂得到了許多安
  慰,會中幾度熱淚盈眶,我知道神藉此安慰我。感謝主,感謝你們

在佈道會的過程中,無論是現場聽眾給我們的感受,或問卷上的文字,台灣的社會有太多太多傷痛無助的人群。難怪廟宇的香火旺盛,難怪有那麼多人需要算命、看風水,非常迷信。今年音契將繼續台南及高雄的聖誕音樂佈道會之外,希望有機會能夠在中部也舉辦類似的佈道會,願神帶領、開路。音契每一場音樂會,期待經歷更多上帝的恩典、大能。雖然每一次的事奉都很滿足,但是那種期待不會因實現而減少,相反的,更深刻、更活潑而有力。音契的專業水準不斷地在提升中,不但在音樂上,在不同領域上帝賜給音契許多深具專業能力的人---從導演、多媒體、文字工作…到舞台,我們深信獻給神的祭物,必須是最好的。有了您在禱告與經費上的支持,我們可以堅持下去。

去年一整年我們共有15場演出,目前已開始籌備、聯絡年底高雄台南聖誕音樂會各樣事宜;6/18是一年一度心靈樂篇「頌讚的詩篇」音樂會,9/24是時代篇「浮士德在台灣」,皆於國家音樂廳舉行。六月演出孟德爾頌第二號交響曲《頌歌》(Hymn of Praise),歌詞由敬虔的孟德爾頌從馬丁路德所翻譯的德文聖經選出;九月呈現大文豪歌德筆下的浮士德----一位與魔鬼訂契約的老學者,以自己的靈魂換取各種能使人生滿足之歡愉----為主題之樂曲,相信這些音樂不但能帶進生命的複雜面向與深度,更帶出生命的感動與方向。願手中所有工作得神堅固,使台灣成為追求真善美的獨特之地,讓每一位非凡的生命,可以藉音樂窺見那真光。


林璞(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「劇場技術設計與節目製作」藝術碩士,現職專業劇場設計顧問)

神創造天地,聲音,是祂眾多的創造中,極為奇妙深奧的一項。
創2:16~17「耶和華神吩咐他說: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,你可以隨意吃,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,你不可吃,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!」創造者又是發聲者的神,第一次對人的告誡。然後; 創3:8「天起了涼風,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。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,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,躲避耶和華神的面。」這是聖經中,人開始因為知道聲音,開始利用聲音為自己的罪躲藏神的尋找。

從創世紀裡的這兩段經文,我們知道了神的慈愛及公義。從祂開始尋找亞當,我們知道祂對人的態度,但也由這段經文裡,我們好奇,神的聲音會是什麼樣的腔調呢?當初在伊甸園裡,神尋找這對夫妻時,也就是人已經犯罪的開始,祂尋找他們的聲調為何?是高八度的嚴厲的吼叫聲,還是在中頻段沉穩的聲音,或者是輕聲溫柔的聲調?試想當我們在急著尋找自己的親人時,焦急的心情的反應。然而神,給我們的這個最奇妙的聲音,藉由這些聲音的不同,讓我們的感覺更敏銳,但也卻更意氣用事。這或許也應該是我們今天在看待音響系統,看待教會裡的影像音響設備這件事時,我們不可忽視的提醒。聖經的經文,總是有許許多多在文字背後的意義,這也是神留下來,要我們自己好好體會及思想的祂的事。

聲音,是神眾多精密創造的工作之一,聲音之所以可以被聽到,實際的過程,是在發聲體造成震動後,由空氣中緊密眾多的粒子傳動原始的震動,這些震動轉成能量,將聲能給傳遞出去,傳遞到我們的耳朵裡。這些震動,有著不同的速度(時間),這些快慢不同的速度(頻率)的能量震動,傳到我們的耳膜後,耳膜接收了不同震動的高低頻率,傳導到腦中樞。所以,我們聽到或是朋友生氣的吼叫聲,親人溫柔的關愛聲,交通繁雜時的車聲及噪音,還有樂團演奏優美樂曲等等。神的工作,經人類整理歸類後發現:原來,震膜裝在麥克風裡,震膜震動可以產生電流電壓的調變,就可以收錄高低頻率不同的聲音;震膜裝在揚聲器裡,盆狀單體因為有電流電壓的調變,產生的或快或慢或強或弱的震動,就可以播放出不同高低頻率的聲音。隨著電子工業產品及技術的進步,電子器材可以更精準的修正、調變各種聲音,再播出不同聲調的聲音。功率擴大器及晶體零件,可以將微弱的電壓信號放大,用大電流推動大的震膜,擴大原本微小的聲音。透過這些基本的聲音的傳送的原理,我們了解到,在聲音傳送與接收的每一環節當中,都充滿著神精巧的創造,都是出於也是神的恩賜在人的身上,使我們可以發聲,使我們可以聽到。這些功能,是我們生活工作的主要的工具之一。而因著運用這些原理而衍生出相關聲學的每一種專業,聲音這工具,是要我們體貼,知道,祂的教導及感動。也因此,教會的聲音很重要,也要謹慎。

多數的教會,在建堂或整修的過程中,都相當重視音響視聽系統的建置,但卻還是常常看到,人為因素或疏忽所造成的系統設計規劃不當的情況。這些的狀況及意外:或者是建築空間的規劃不當,導致缺乏設備的安裝位置,因而造成設備安裝位置不良,妨礙了會眾注視講台講員的視線;或者是影音系統設計規畫不當、設備規格不清、設備等級不同,而造成設備採購錯誤;或者是施工承包商,缺乏實際的系統工程經驗,而造成系統功能不完整不齊備,設計規劃的功能無法實踐;或者是利用人際關係,或者低價進場承包工程,而造成銀貨兩訖的商業行為失去公正性。這些,都是在建置影音系統工程的經歷過程中,人為的因素倒置,不僅犧牲了專業的基本要求,教會的神聖及公義也因此被外人看輕,造成教會許多需要付上更大代價的遺憾。

在聖經新約中,出現過多次這個句子「凡有耳的,就應當聽!」,信道是從聽道開始,教會音響的事工,不該只是一筆生意,而該是一件慎重的事工。主內的弟兄姊妹們,你們聽到了些什麼?從事音響工程的弟兄姊妹們,你們聽到了什麼?

任何一套好的影像音響系統,必須從一開始的設計規劃,就考量到未來的功能及效果的每一項細節。每一個工程其中,要考慮的項目林林總總,光靠一個人的智慧是不足構成就的。要依賴的是,在工作合作的過程中,一群同工們彼此間的互相信任,互相幫補。要成就一個好的設計至少必須要: 1. 第一要項,也是最重要的一項,一個或一組有經驗的設計規劃者,一個願意委身在這個服事的設計師。每一個系統,所需要的專業知識,效果考量和其他考慮的細節很多。有經驗的設計師,有口碑好的設計規劃者,是要可以被評量的,服事過的經驗是可以被知道的。2. 就未來的使用者思考,考量他可能的工作姿勢及工作時間,設計一個舒適的位置及環境,讓他可以安心的跟著講台的講員或詩班的節奏,操控所有的設備,不動聲色地完成輔助者的工作。3. 就未來的施工人員思考,考量空間音場,照度,解析度等等的效果,器材可能的安裝方法及安裝工作及工作時間。必須要設計一個最佳位置及環境,可以執行安裝的工作,甚至日後維修保養的工作。4. 就未來的聆聽及觀看的人思考,考量設備的造型、顏色,是否與內部裝修的色調相搭配,每一個設備的安裝位置及環境,都必須是整體的呈現,而不是設備造型、顏色與室內裝修各自獨立。為了功能的需求,而呈現的不能妥協,應該是最不得已的最終選項。如何在教會建堂或整建事工上,有一群可以同心同工的夥伴,是教會建置一套好的系統的開始。

在以後的分享篇幅中,我將進一步討論系統的規劃設計重點、包括工程的介面整合,以及設備採購順序的完成工作。


孫自弘(法國號演奏家,美國密蘇里大學音樂博士,任教國立嘉義大學音樂系)

首先,容我在這裡分享自己學音樂的歷史。小的時候,我應該算是學過不少樂器吧,非常小的時候上過一堂鋼琴課,之後很奇怪的就中止了,小學二、三年級的時候,學校有成立弦樂團,爸爸也幫我報名參加,還帶我到琴行去買樂器,但是當時的我貪玩,不好好上課,社團課的時候琴一放下就跑到外面去玩盪鞦韆,結果過了一學期什麼都沒學會,最後還把琴橋音柱都給弄斷掉了,然後回到家偷偷把琴藏起來不給家人知道。之後到了小學四年級下學期,父母送我去報考當時的台北兒童合唱團,結果竟然考上了,之後在合唱團的將近兩年時間,是我小學生涯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,這也奠定了我以後想要繼續學音樂的想法,並且也是我接觸基督信仰的開始。我在想,我的父母給我最大的一個禮物,就是音樂,雖然他們對音樂認識不多,但卻把音樂這個好東西給了我。

在我多年來教學的經歷中,我覺得能讓孩子去學音樂是一件很棒的事情。在音樂班之中,常常見到三年級剛入學時表現不怎麼樣的孩子,到了六年級畢業時,突然好像開了竅一般,一鳴驚人;我也看到有的孩子雖然上了國中高中之後沒有繼續讀音樂班,但是他們在各方面的表現也是十分傑出,在升學上也有不錯的成績。有的孩子就像我一樣,還好有音樂,否則不知道將來會怎樣。在普通班的音樂社團中,我也看到音樂在他們求學的過程中,扮有很重要的腳色,而他們在學校中的表現,大多優於其他的學生。坊間有所謂的「莫札特效應」的說法,認為多聽莫札特的曲子可以增進孩子的學習能力,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,但是我在這些學音樂的孩子們身上,看到學音樂對這群孩子帶來的直接益處,對於這些孩子,莫札特的音樂不只要聽,更是直接的用手、用耳、用眼睛、加上用腦思想,用心體會,學習管樂的還要用到嘴唇,可以說是全人的一種投入,這樣經過全人開發的孩子怎能不傑出?

我們常常聽到周圍的朋友說「我實在沒有音樂細胞,唱歌都五音不全的,看五線譜也看不懂。」其實,這些朋友不是沒有音樂細胞,只是沒有從小被發掘出來,潛藏在人內心深處的音樂潛能被埋沒了,久而久之就以為自己沒那樣的天份。在研究音樂性向方面佔有很重要地位的學者 - 戈登教授,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音樂潛能:「正如沒有一個學生沒有智力一般,沒有一個學生沒有音樂性向,因為學校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能力達到某個程度的音樂成就,沒有一個學生可以因為音樂性向成績而被拒絕在音樂的指導之外。」有的孩子具有傑出的音樂天份,只要稍加指點,內在的天份就會像火山爆發一般的噴發出來,有的孩子的天份則是文火慢燉型,經過時間以及花上足夠的努力,他所表現的音樂成就更是不可小覷。也有的孩子藉著學音樂,開啟了他的感官的敏銳度,以及他的思考能力,更幫助了他在其他方面的發展。

許多父母可能會問,學音樂,要怎麼學?我自己覺得,現在國民教育體系之下的音樂課蠻淺碟化的,如果只是單純的依靠著學校的音樂課來接受有份量的音樂教學,是很困難的,事實上,現代的學校音樂課程已經不應該只是單純的聽音樂、唱歌、學簡譜、吹直笛而已。1994年,美國國會與柯林頓政府通過了「目標兩千,美國教育法案」,其中在音樂方面,希望學生能達到的內容標準可以分為九大項:

1. 自己歌唱、或是與他人一起歌唱,能唱出許多首歌曲。
2. 演奏樂器,無論是單獨演奏或是與其他人共同演奏,能演奏多變化的曲目。
3. 能對於曲調進行即興、變奏以及伴奏。
4. 在特別的指引之下能夠創作以及改變樂曲。
5. 能夠讀譜以及記譜。
6. 能夠聆聽、解析以及描述音樂。
7. 能夠判別樂曲以及音樂演奏的好壞。
8. 能夠了解音樂與其他藝術以及非藝術專業的關係。
9. 能夠了解音樂與歷史文化的關係。

在台灣,目前一個禮拜只有一堂音樂課的狀況之下,這些目標是絕對達不成的,因此身為父母的責任就十分重要,所幸,目前學習音樂的管道蠻多樣化的,我們可以尋找優質、可信賴的音樂教室學習,許多學校有成立各樣的音樂團隊,如果還覺得不滿意,其實國中小的音樂班是很好的選擇,因為這是另一種在體制內深入學音樂的管道,並且可以選擇更多樣化的樂器,而不是只侷限於一兩樣熱門樂器。無論將來是否要走向音樂的路,這樣的深度的音樂學習是十分值得投資的,因此,我在這裡再度鼓勵為人父母的,把音樂當作一個最有價值的禮物,送給孩子。




捐贈戶名: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
郵局劃撥帳號:19577978
銀行帳號:140-50-199345
(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)
出版者/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
   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
發行人/潘 冀   總 編/音契行政中心
美編/建鴻印刷設計 電子報/音契行政中心

...............【
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】...............